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豆瓣影评文本分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豆瓣影评文本分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决战中途岛影评?
影片布局很广,不仅是中途岛,基本上快把整个太平洋战争讲完了。所以如果把片名改成《决战太平洋》再改进剧情剪辑,说不定会比现在更好。所以这就导致了影片没有惊喜,显得有些干硬。不过这也促成了影片有少见的古典战争气质。
这是现在很多战争片没有的,因为现代技术水平已经让军事发达到让科技引领了,所以现在的战争片场面都偏爆米花向。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爱看二战题材影片的原因。
与《独立日》、《爱国者》、《后天》、《2012》、《惊天危机》这些优秀作品一样,《决战中途岛》也是由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可想而知,此片一定错不了,事实也确实如此。
1、大制作、大场面,十分过瘾。航母战队、飞机战队,包括舰载机的起飞降落,非常写实,军迷们估计都惊呆了。密集的防空火炮形成的光线烟团,鱼雷劈开海水潜行向目标,轰炸机呼啸着向着敌舰俯冲而下,双方战机在空中闪电追杀对抗……恢弘的战争场面,扣人心弦,痛快淋漓。
2、故事前后呼应,线条清晰。电影以1937年罗斯福总统发表的著名的“防疫演说”开篇,接着将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军对马绍尔群岛的反击、杜立特空袭日本东京等事件一一呈现,让观众清楚了解了中途岛战役发生的历史背景,之后便开始这场扭转太平洋战局的关键一战,即使结局早已知道,但过程仍让人无比纠心。电影的结尾介绍了主要人物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增强了电影的可信度。
3、人物设计合理,表演到位。电影主要设计了两条主线,一条围绕飞行员贝斯特展开。开始的贝斯特给人的感觉是不受约束的刺头,爱嚼口香糖耍帅炫技,但是一个细节告诉我们他是个潜在的英雄。那就是每次飞行前都要把家人的照片,贴在飞机上。不出所料,关键时刻。正是贝斯特率领着第六轰炸机中队成功地对日军航母进行了两次轰炸,保证了战争的胜利。这条线表现的是令人血脉喷张,热血沸腾的英雄主义。而另一条主线则这主要展示冷静和智慧,情报官莱顿对珍珠港事件中情报分析不利而深感自责,下定决心要将功补过。付出总有回报,之后莱顿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精准分析出了日军的战略意图,为中途岛战役中美军以弱胜强奠定了基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影片中同样也有对人性的思考,面对残酷战争,退缩害怕是本性使然,而能够为了家国情怀不怕牺牲勇敢抗争,这才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
电影的开端当然要讲述海战发生的背景,包括珍珠港事件和轰炸东京,才促成了中途岛海战的发生。高潮之前需要前奏铺垫,这符合好莱坞影片的风格,但是这段故事的交待有些冗长,差不多一半的时间都在说这些,这让人有点不耐烦。并且,这段故事与美国之前拍的一部大片——珍珠港相同,我不认为效果超过珍珠港,起码画面上珍珠港电影的画面要比中途岛更写实。不同的是珍珠港电影讲轰炸东京的飞机从航母起飞时是在晴天,中途岛讲的是在雨中。我将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进行考究。
关于中途岛大战这段历史的文字性记载,我已经读过很多遍,基本上来源同一版本,电影的情节也基本按照历史书的内容来发展。然而这一点也不影响电影的扣人心弦。到讲述高潮的时候,电影的节奏就显得非常明快,电影以第六轰炸机中队为焦点,充分展现了海空大战的激烈,特别是俯冲轰炸机完成轰炸动作的画面,让观众身临其境,血脉喷张。这种体验便是电影的魅力,是任何书都没法呈现的。
电影除了刻画海战的激烈,也充分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战役开始前,飞行员的训练都十分危险,各种意外都会让飞行员送命。海战开始之后,美国的数百架陆基和海基轰炸机都成了日本的高射炮的炮灰,直到日本指挥官南云犯下犹豫不决的致命错误,才使得美国最精锐俯冲轰炸机抓住机会,一举击沉日本三艘航母,取得最后胜利。其实这场胜利,美国赢得有点侥幸,如果日本没有犯错误,美军就算是有预谋地伏击,也绝没有胜算。
电影中许多情节都是非常悲壮的,包括美机视死如归般地去攻击日舰,却被舰炮无情地打成一团火球;包括空战中双方飞机中弹后坠入大海,溅起一朵浪花然后消失不见;包括日本飞机返航时飞行员发现自己航母已经被熊熊大火吞噬的黯然神伤;包括指挥官无奈而坚强地划去黑板上一个又一个飞行员的名字.......尽管如此,我认为观众还是不能完全体会战争的无情,因为只有切身的经历才有最真实的体会。但我相信本电影已经给了观众非常强烈的震撼。
总体来说,这还是一部歌颂美国精神的主旋律电影,歌颂爱国,勇敢,牺牲,人性......个人英雄主义也在影片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攻击日舰取得巨大战功的王牌飞行员贝斯特,无疑带着最闪亮的主角光环。我们应该给这个影片一个高分,因为她没有让观众失望。我想观看这部电影也是有意义的,她会让我们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份梦想中的激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豆瓣影评文本分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豆瓣影评文本分析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