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颐和园七万字影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颐和园七万字影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欣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和杭州渊源颇深,他自己也非常喜欢那里,到晚年依然年年不忘,曾写过有名的《忆江南》来回忆那段岁月。而这首诗这是他在杭州任上所做。
这首诗写早春的钱塘之行。先写所游之地,再写所见所闻,春水上涨,云色浅淡,已有喜悦之情在其中。而燕子啄泥,早莺争树写出了春之活泼,下面花色渐出,草色新绿,既写出了春景的特点,又写出了心中的情,而且色觉听觉都有。最后写到喜爱之地,更进一步,写出了春行之乐,之趣,之满足。也衬了白沙堤之美好 杭州之迷人。
赏析《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生于河南新郑。29岁中进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二咬文嚼字
1云脚低与云雾低,云雾弥
白居易在杭州的时间并不是特别长,他在公元822年7月到杭州任刺史,到825年3月份的时候就被调到苏州任刺史了,所以这首诗极有可能在他到杭州的第二年也就是823年的初春所写(当然也有可能是824年春季)。
白居易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届的“素描”高手,他的诗歌都非常容易从字面感受到作者的心境,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诗歌要表达的意境和美感。
蛰伏一冬天的诗人,迫不及待地在初春时节,来到西子湖畔,看到的是旖旎骀荡的初春风光,陶醉的心态透露在字里行间,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水墨画,西子湖流露出的宁静之美,让人如痴如醉欲罢不能。于这番宁静之美所衬托的不远处,春树以及屋檐下展现出来的莺歌燕舞给这个美丽的早春带来无限春意盎然,宁静之美和生机勃勃在这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然而循着这些再远目,竟然春花烂漫,绿草如茵,马儿在那里撒欢嘶吟。
诗人凭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深厚的文学功底,用短短的几行诗句把他在西子湖畔的所见写成了有声有色的西湖春游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他的诗,从头到尾,我们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幕幕电影式的画面!
美到感动,美到醉!
谢邀。白居易这首《钱塘湖春行》,没有用任何典故,纯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诗风清新自然,是描写杭州西湖早春的脍炙人口的名篇。诗歌仅仅是写早春之美吗?我们如何来欣赏这首《钱塘湖春行》?
农民的歌手。白居易是热心救世的儒家代表人物,在韩愈文以载道的基础上,倡导新乐府运动,诗歌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要关心民间疾苦。他的艺术主张归结为一句话,便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他的《卖炭翁》就是讽谕诗的代表之作。据说,白居易写完诗歌后,常要念给乡村妇女听,诗歌直改到她能听明白为止。
西湖白沙堤水利工程的策划修建者。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看到河堤残破,不能灌溉农田,就开始发动,号召全城人民兴修水利,开沟治渠,疏浚水道。他带头捐献半年俸禄,集资成立了治理西湖的基金会,并把治理的方法刻下来,以资后人借鉴。他的这笔资金一直到黄巢起义时,才被洗劫一空。白居易为西湖的白沙堤倾尽心血。
可见《钱塘湖春行》的最后一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直抒胸臆说,我最爱的,还是这绿树掩映的白沙堤呀!仅仅是景色之美吗?你去西湖看看,就知道了,白沙堤也很普通嘛。关键是里面有白居易重修时付出的辛勤,汗水和劳累,也有一种为百姓做点事的愉悦感。现在那些不关注民生,只顾面子工程的公仆可以反省一下了。
《孟子》中有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齐宣王在自己的皇家公园里问孟子,君子也可以快乐吗?孟子说,君子可以快乐呀。但不能独乐乐,你看,后来的秦始皇建阿房宫,慈禧太后建颐和园,很快国家就灭亡了。君子可以众乐乐,也就是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这才有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千古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扯远了,再回到诗歌首联: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先交待诗人的位置,行踪,这首诗就是以行踪为线索。我在哪呢?我在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边。西湖胜境,当然在湖了,所以镜头先对准了西湖。春天来了,冰雪融化,湖水上涨,与岸齐平,天边,挂着低低的云角。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紧接着,诗人听到鸟儿细碎的鸣声,想到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便抓住这两种鸟来写。几处,谁家,说明春天尚早,莺燕不多。一个争字,写出了黄莺抢着飞向南边向阳枝头的情景,毕竟春寒未尽。一个啄字活化出了小燕啄泥筑巢的神情,一切都洋溢着勃勃生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颐和园七万字影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颐和园七万字影评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