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关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及观后心情?
金陵十三钗,真的是一部很震撼人心的电影。坐在电影院里,看着银幕上的场景,感觉自己似乎也处在当时那个动乱的年代,那个极度的炼狱中。我为眼前的人物的痛而痛,为那些放弃离开已经沦陷的南京,继续与日本军做殊死搏斗,哪怕只剩一人,与敌军同归于尽,不惜冲在死亡的前线保护教堂的女学生的中国士兵而感动,为日本军队在南京到处搜抓女学生,对女性如牲畜般地蹂躏,残杀而激愤,为那些逃命的沦落风尘的女子在最后关头挺身而出,代替女学生去参加日本军队所谓的庆功宴而对她们激赏,同时对不能改变当初的历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残酷的历史在自己眼前重现而感到无能为力,并感到深深的无奈和彻骨的辛酸。
有些场景当时真地很有让我嚎啕大哭的冲动,但在电影院里只能忍着,整颗心都是那么沉重和苦涩,回去的路上都不能平复,很想痛痛快快地哭一场,我不知道我哭是为了什么,可能是为了那些惨烈牺牲的战士而哭,可能是为了那些惨遭日本军队杀害和蹂躏的女性哭,也可能是为了中国大陆上曾有过这么深深的炼狱,而当时的中国对此却很无力而哭,同时也有对那些日本军队的军官和士兵一直受的思想教育和绝对的服从而感到深深地悲哀,他们似乎已经丧失了“人之初,性本善”这种人性的基础。
电影最终没有交代那些代替女学生去日本军营的女人最终是如何,只是交代了女学生最后是在外国人的帮助下顺利地逃离了南京。可能那些女人是活着逃出来了,可能是被那些日本军给残杀了,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但我宁愿是前者。
在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觉得我们中国人不能忘了以前的历史,要时常保持戒心,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现在世界上的国家对我国的态度,尤其是日本,我觉得更是不能失了戒心。古人有句话说的真地很好,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的我们更是需要居安思危。
金陵十三钗情感分析?
电影《金陵十三衩》是在日军侵入南京城,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下,在一所教室里所发生的故事。用生命保卫人民的李教官、贪财的神父、风流的继女、清纯的学生。
这些看起来具有冲突性的元素聚在一起,通过故事情节的碰撞,人物关系的不断转型,塑造了一群英勇无畏的女性形象。
一反常态,表达出对这群人的赞美
金陵十三钗人物深度解析?
林黛玉:大家对林黛玉的印象似乎都是“行动如弱柳扶风”。林妹妹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由于母亲去世,父亲又重病所以被贾母接到了贾府。从小聪明清秀,但性格有些孤高。
薛宝钗:贾宝玉的姨表姐。容貌丰美,恪守妇德,处事周到,为人保守。深受贾府上下各色人等的爱戴。
贾元春:贾宝玉的亲姐姐,宫中的贤德妃,府中通称贵妃娘娘。雍容大度,才华横溢。
王熙凤:荣国府二奶奶,管家。精明强干,面艳心狠,两面三刀,泼辣狠毒。
秦可卿:宁国府贾珍的儿媳妇。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行事温柔和平。生活奢华糜烂。
金陵十三钗是什么影片风格?
《金陵十三钗》一方面是张艺谋再度演绎《红高粱》“战争传奇”式的回归;一方面又是张艺谋弱化个人风格,突出通俗、国际化的自觉转变。
《红高粱》是感性、粗粝、癫狂、抽象仪式化的,它对民族的反思充满着精英式的启蒙意味。
《金陵十三钗》则是理性、精良、冷静、具体写实化的;它的反思批判,更为通俗和国际化——对战争对法西斯行径对反人类的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不仅可以引起华语世界的关注,同样可以叩响全球范围内对日本侵华罪行的反思与批判。
相比《红高粱》,《金陵十三钗》弱化了导演的风格,突出“好莱坞”式的国际化表述:强烈的普世价值和文艺色彩的商业片——这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所青睐的类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