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电影长恨歌影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电影长恨歌影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看待《妖猫传》微信电影7.4分,豆瓣6.9分?
陈凯歌导演的《猫妖传》,我认为是陈凯歌自《无极》之后最好的影片。但从票房和口碑上看却两极分化严重。
赞美的人极多,尤其是豆瓣和时光网头部的影评者们,都认为《猫妖传》讲出了大唐胜景,通过白居易《长恨歌》,通过白居易之口,看大唐由盛转衰的过程,以及杨贵妃和唐明皇爱情背后的虚伪。全片中到处作乱的黑猫,哪是真的妖怪,真正作乱盛唐的不过是虚伪的皇帝和贪心的藩王们,杨贵妃不过是背锅侠。
看下豆瓣和时光网的评分,分别为6.9和7.2,并不低。虽然我心中这部影片是8分。
但是腾讯电影、淘票票、格瓦拉、猫眼等售票的APP,评分却都在7分左右。
妖猫传有那么难看吗?
千万不要在公开场合谈论《妖猫传》!!!
文=独居江南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江南的故事酒馆
年底了,忙碌了一整年的你也是时候休息一下了。恰好圣诞连着元旦,朋友聚会也多了起来。不过酒保先生在这里提醒你,如果你不想搞砸和朋友们的聚会,就一定不要谈论《妖猫传》!这是为什么呢?想必你也感受到了,自从陈凯歌执导的《妖猫传》上映以来,就迅速刮起了一股舆论的旋风,几乎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被卷入其中。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像《妖猫传》一样,让观众撕裂得如此彻底,如果有的话,也只有12年前的《无极》了。它让观众分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挺陈派”和“砸陈派”,很少有“中间派”。百度贴吧、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朋友圈、BBS等等纷纷加入了这场战局。当然撕得最厉害的还属豆瓣,毕竟豆瓣本身就是一个可以发影评的地方,而且豆瓣评分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官方和民间都非常看中,于是撕得就更猛烈了。“砸陈派”大骂是烂片,声称又被陈凯歌给骗了电影票钱。“挺陈派”则对电影赞不绝口,甚至有人写出了长达1.5万字的影评。讨论很快升级成了骂战。“砸陈派”认为“挺陈派”是装X,故作深沉。“挺陈派”则认为“砸陈派”是傻X,没有品位。酒保先生看到这个景象,毫不怀疑,如果他们在现实中遇到,会毫不犹豫地抡起板砖朝对方头上砸去。所以为了避免受伤,如果有人问你《妖猫传》好不好看时,你一律回答不知道即可,这样就可以逃过一场纷争。据酒保先生的观察,在这场网络大战中除了粉丝、陈黑和水军之外,很多网友的确是真情实感地参与其中。也就是说,很多观众的确对《妖猫传》产生了极度厌恶和极度喜欢的情感。这一切又是为什么呢?你可以说审美因人而异,也可以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还要继续追问的话,这其实是一个艺术接受的问题。电影和文学、音乐、绘画一样也是一种艺术品,而且是离普通人最近的那种。如果是艺术品,那么它就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这样一个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而艺术接受的核心仍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重点是,这种重建不是艺术品直接传递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接受主体(观众)意识运动所生成。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的过程。而这个再创造的过程,有一个重点就是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何谓“期待视界”?说白了,就是你本身的文化基础、想象力、审美趣味、敏感度等等。观众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会受到“期待视界”的制约和引导,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而且,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殊的结构。它只提供给你一个较为模糊的、概括的总体形式架,其中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点,观众只有通过自发的参与,填补结构中的空白,使其不确定的意象确定下来,才能重建成功。也就是说,在《妖猫传》的观影过程中,“挺陈派”在符号(人物、情节、画面、台词)的引导下成功重建了艺术意象。他们中有人看到了少年意气,有人看到了幻术中的真相,而“砸陈派”的则重建失败了,最后只能一脸懵逼地走出了影院。虽然大家看的是同一部电影,但结果却大不同。其实艺术欣赏是有门槛的,但是电影院没有门槛,三教九流的人齐聚一堂,所以最后有人喝彩,有人骂娘就不足为奇了。而像陈凯歌王家卫这种个人风格强烈的导演,最容易导致观众群体的撕裂,有人爱得要死,也有人恨之入骨。最后酒保先生要说的是,这几年国内上映的电影中的确有很多烂片,所以抛开上面的艺术接受不谈,只谈个人喜好。《无极》已经过去12年,如果你当年不喜欢《无极》,那么你在这12年中,也应该搞清楚自己的喜好了吧。毕竟,陈凯歌一直都是这个陈凯歌,如果12年过去了,你还是弄不清楚自己对电影的偏好,一直盲目追随潮流,这说明你在这件事上没有任何成长。那么这究竟是陈凯歌的问题还是你自己的问题?(完)难看到不见得,我认为到是故事情节不太吸引人,跳来跳去的,那个日本和尚看着太别扭,还有外国的杨贵妃颠覆我们的想象。都说好,我是抱着这个心理认真的去看了,但我真没有心思把这部电影看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电影长恨歌影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电影长恨歌影评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