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邪不压正影评人说的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邪不压正影评人说的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有人说,姜文的《邪不压正》缺乏逻辑?
谢邀,我觉得有些人觉得姜文电影缺乏逻辑,这个问题,可能出在了他们认为的电影逻辑是需要表面清晰或者说一眼能理解的。这个“逻辑”我认为也是一种看电影的习惯,就好比故事里面要有正邪,最后结局需要正义战胜邪恶,或者说再来点反转什么的。可是我们有时候思考一下,这个习惯真的好么?如果我们对电影的需求只是娱乐或者说是朋友聚会的谈资,那么在工作学习之后看看轻松愉快的电影,甚至再看到一些在我们已知习惯上再来点小惊喜的电影的话更加开心。。。。。那么咱讨论到这儿。。。回到姜文电影,第一个他的电影的个人风格,他喜欢的东西,性,屁股,枪,小念头,大理想,美的远方,丑的眼前,越嚼越有劲的台词,隐喻,讽刺,都在出现他每一部作品中。那么要问他这些作品中基础逻辑是什么呢?我觉得一部一部去分析,豆瓣上有很多资深帖子,我懒得一一列举。我想说,他的每一部电影的核心逻辑,都在讲——人性,人的矛盾,人的不确定性,人的欲望(性,暴力,贪婪),还有我觉得最重要的,人对希望的美好向往,跟心中的梦。。。。也许有时候自己也想不明白的问题,在深夜的胡思乱想,记得清不清楚的梦境。。可能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把,实现我们的梦呢?
事实上,这种没有逻辑感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源于姜文“非套路”的电影语言。
在《邪不压正》上映前,姜文已经做过很多场访谈。每次他都力图跳出那种对电影套路化的理解。这种电影的“非套路”被许知远称为“姜文的野生性”。
竟然有人关心研究起当下电影的逻辑问题了,这实在是又难得又可笑。质疑姜文电影的逻辑问题是对他的厚爱认可呢还是吹毛求疵的责备呢,这个社会逻辑根本不是主流,思考根本不是主流。
看《邪不压正》这部电影就像做一场梦,朦胧的台词,跳跃的主线,飘渺的爱情以及蜿蜒起伏的屋檐……主角的行为动机和逻辑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缺乏勇气,一开始很难意识到它的存在,让人一度觉得构成这部电影的主角其实是彭于晏的爸爸们,是警察和日本人,是满屏混杂的说着普通话、英语、日语、法语、北京话、日语风味的普通话的人。到了影片偏后部分,彭于晏开始正式复仇,他的复仇由于之前的隐忍必须以爆发的形式一发不可收拾,必须是疯狂的,酣畅淋漓的,甚至有点幼稚的,这一段是我看得最爽的一段,彭于晏也终于成为了有史以来主动性出现最晚的主角。然而,姜文没有让这样的情况持续太久,当彭于晏惩罚了仇人,同时日本军队被迎入京城的时候,我又再次感受到了影片开始时的那种无力感。“闹得越大越好”并没有阻止日本人的进犯,朱局长和根本一郎似乎也一直囿于对付彭于晏的境况中,历史在这些个人的恩恩怨怨中,毫不留情地飞速发展。一切都是那样虚无缥缈,连彭于晏深爱的女裁缝也二话不说地离开了,剩下真实的只有雪中的北平,高高的城楼,干净的内务部街……姜文的电影确实有节奏迷醉、运镜炫技、梗又密集这些缺点,这对于习惯正常叙事的观众来说欣赏起来是有点困难的,甚至有些难受,尤其是这部戏,姜文剪切,更加地肆无忌惮。但奇怪的是,影片的节奏越快,就越让我感觉到时间的缓慢流淌,就好像你盯着高速旋转的车轮看,却看到慢慢旋转的影像。我想,正因为他是姜文,对影像有绝对特别的感受力,所以他能通过看似破碎的影像组合出一份“感觉”,让我深陷其中,闻到了那个年代的味道。
这“感觉”让我觉得,也许故事细节和逻辑到底如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留在头脑中的印象和感受,这也许就是姜文口中的“主观的真实”。某些评价里说姜文的电影过于自我,完全没有错,这其实就是姜文的客观唯心主义在作祟。不知道是不是姜文早就知道这样的风格会受到质疑,所以直接在影片中埋下了调侃影评人的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邪不压正影评人说的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邪不压正影评人说的话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