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电影死亡诗社经典影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电影死亡诗社经典影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如何评价《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部电影其实我已经看过很久了,看了好几次,第一次应该是在大学的时候看的,当时看得懵懵懂懂的,对电影中的那些人物行为还不甚理解,后面工作了再来看,感触颇深。
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才可以成为生活?恐怕没人知道。
当人试图讨论人生这种终极问题时,其实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可能找到答案的怪圈。什么才是该度过的?钱吗?征服世界吗?或是安逸的生活,子孙满堂?不论哪个答案,却都有一个同样的主题——那就是幸福、舒服、胜利或者任何我们认为是好的东西。但我们能不能继续问下去,幸福应该成为一个目标吗?
因为一个目标,可以让世界更有序的运转,可以让人类更好的发展生息。但接下来的问题又是: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人类这个族群的本性?如果我们依旧想吃就吃,有欲望就做,这个答案便是正确的了。但是可悲的是,人类有了思想。便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从此,动物的规则便不再适合我们。但我们还懒惰的以动物的目标活着。这早已不是有关自由的故事,仅仅是不该同时出现的两种世界观碰撞而已,任哪个单独出现,都可以成就一个人生。
谢邀。
《死亡诗社》把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温情化,相比于另一部同样讲教育的电影《浪潮》,以及最早的讲摇滚乐队平克佛洛依德的《迷墙》,后两者,都是将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对抗化,只是《浪潮》用虚拟的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的对抗,模仿集权主义的方式,由老师组织的部分学生集权逐渐扩大影响力,对另一部分学生实现暴力甚至暴政。至于《迷墙》,则完全是控诉教育体制的僵化,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彻底对立,老师代表专制,学生所隐喻的自由被彻底压制。
换言之,《死亡诗社》是一个充满温情的电影,尤其是在电影的结尾,尼尔因为父亲的压制,无法实现个人的理想,最后含恨自杀,学校为了转移罪责,把责任归罪于老师基汀,最后基汀不得不含泪和学生告别。
尤其在影片最后,当基汀准备离开学校时,他的所有学生都站到课桌上,对着基汀大声朗读惠特曼的诗句:“船长,我的船长”,以此来表达对老师基汀的敬意,同时也会铭记他的教诲,将认识自我,思考人生,以及追求梦想作为人生准则。
总之,《死亡诗社》是一部非常有震撼力的电影,尤其在现在国内面对师生关系紧张,教育问题突出的现实情况下,这个电影所揭示的深刻意义,值得所有人观看,不光是教育从业者,家长,学生都值得一看。
另外,国内去年有一部电影也值得推荐,跟《死亡诗社》较为类似,名字不太记得。是于谦演的一个老教师,也是为学生,为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奉献了一辈子,非常值得一看
收货很多一部电影,有以下几点感想:
1.永远保持希望,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不要轻易向生活妥协。
2.教育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孩子批判性的思维,有独立的自尊和人格。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高三的时候。即使脱离学生的身份,也依旧影响着我,一生。
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
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生活在其中有什么意义,自我、生命,答案是因为你的存在。你的诗是什么?...
基廷老师也是我一直想要的老师类型,但估计这也会是一生的遗憾。
对于我来说,还有一件完全意外又惊喜的趣事是我当时暗恋的男生长得和电影中的“尼尔”非常像。这部影片就是这样对我来说意义很大,影响很深。
我爱死了电影中的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吟诗、击节而歌,尽情地表达自我。还有,用新的视角触碰自己和俯瞰世界。
我痛恨电影中校方和尼尔父母的想法和行为,他们哪怕有一点点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也不会做出那么迂腐的行为,产生无法回转的悲剧。
电影的成功,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得益于电影的结尾。老师启蒙了学生,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但是社会是现实、不完美的。
Carpe Diem (及时行乐)这个看似有些浮夸有些萎靡,但我认为其实这正是对生活对生命本身最大的尊重与负责。也是我的纹身首选。
我们在成长,终会长大,但不要成为一个无聊的大人。
追寻自由,坚持坚守心中的善与热情和对生命对生活的追问。
做自己,成为一个鲜活的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电影死亡诗社经典影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电影死亡诗社经典影评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