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感官世界观影评豆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感官世界观影评豆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感官世界是什么意思?
感官就是感觉器官,具体是指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等能直接感知外在世界刺激并能产生神经性反应的器官。
它们把人们说看到的 听到的 闻到的 等感觉到的信息所形成的一种认识领域 就形成一种感官世界,是一种直接的 感性的认识世界。在认识论角度上,感官世界和理性世界是相对应的。感官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又与非理性的、直觉的、第六感等相通。
“人的感官是人认识世界的天然屏障”和“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分别是什么思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话说的~
你回家的路就是你与你的家之间的屏障。
???
好像没错呢,那路确实横在你跟你家之间呢,可是,那你要怎么回家?你只要从非家的位置回家,就一定有路径,你回家之时,已经走过的路径就是你回家的路。
同理,你与非你世界存在时空距离,那你要认之知之理解之,那就只能主动采集其施放的信息,以采集筛选的信息为基础,推理、复现世界的规律与现象,以之为基础和依据,与世界进行互动。
那具体事物外放的信息是障碍?人间可没上赶着求你采集,人家自然而然存在,自然而然外放其象,不是为了谁准备的。你愿意采集,那就采集,人家不吝啬,你不愿意看不愿意听不愿意嗅尝触感,那就闭目塞听闭口缩手,人家不在乎。你采集的信息,是你去主动理解,不是信息主动给你个无脑的尸位素餐的“领导”汇报工作的,是你主动的以采集到的信息为素材加工成特定的抽象信息。
我在纸上画条线,你的眼睛只是感知到了一片白色上有黑色线,是你根据全面的视觉所受信息复现了现场景象:一张纸上有条线。
或者说,你的视觉器官及大脑的既定光学属性和处理模式,能将外界可见光信息固定的转化为固定模式的信息,供给你——主动意志去理解这信息背后的意涵。
这个过程当中只有一个主动因素即主动意志,就是你。你所看之物、你的眼睛、你的大脑,都不是主动的,都是被动的,是确定的模式和流程,就好像照相机就是个既定的处理光学信息的固定流程,其所受的信息以既定的规律形成固定的结果,那结果是什么意涵,照相机本身无法在意。
障碍~
这两句话相隔数千年:前者属于认识论(知识论)问题,后者属于本体论问题。
所谓屏障是指其内其外相互隔离之墙,以此来为人的感觉定性未免要失足于主观;而后一句话说的是客观判断万物皆流变的本体。
近代西欧哲学主要解决的是本体论认识问题,其中关键环节是"知从何而来"的语言逻辑学命题。海外学派认为来自感觉(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大陆学派认为来自信仰(政治上的国家主义)。
马克思认为两者皆失之于偏颇,因为两者其实说的是同一回事,这就是感性(客体)的能动性(对象)的实践问题。
马克思与从前所有思想家皆有所不同,他认为基督教既是一个信仰组织,与此同时的基督教,它还是一个建立在经济组织基础上的军事组织。
“人的感官是人认识世界的天然屏障。”要表达的一层意思就是感性认识属于浅层认识,很不可靠,往往能认识的只是事物的表象。想当然的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往往不过是凑合出了一种表层认识更甚或许只是错觉幻觉。
要达到对事物的普遍性的本质的深刻的认识,就要有感官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人不可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关于世界万物具有普遍联系的运动观。原话应是赫拉克利特所说,表达了一种万物都在变的哲学思想。这句古希腊两千年前的话很了不得,有别于一般一些形而上的静止观念的。意思是认为万事万物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人两次或多次踏进的所谓的同一条河流,在时间在空间上已是千差万别,完全不一样的。好比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年去世,他的每一天都不会完全一样。而此处结合上面的第一句,“人的感官是人认识世界的天然屏障。”那么,我们常常听闻人言的所谓,“日子重复一日又一日”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感官的感性的片面的静止的唯心的观念论了。
事实上,日子从来没有重复的,时间一去不复返,所谓,人生没有彩排,都是现场直播就是这样意思的。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这样的观念指导下的人的行为多数也就不能正确的深入的客观的认识世界认识人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感官世界观影评豆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感官世界观影评豆瓣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