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纪录片高考影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纪录片高考影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关于中考高考的记录片或电影电视剧?
高考纪录片《中国门》讲述关于高考的“中国式奋斗“的故事,由王杨执导的纪录电影,于2011年在莱比锡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映。该片讲述了关于高考的“中国式奋斗”的故事,借此探讨当代中国的教育观念。从甘肃会宁、北京、上海三处拍摄,试图以三段不同背景下关于教育的故事,组成一幅当代教育现象集中呈现的现实图景,体现了乡村孩子艰苦学习的环境。
1.《最好的我们》这部剧虽然也有枯燥烦闷,有步步紧逼的高中日常学习,有面对文理分科和高考的压力,但是更有自然不造作的人物情感线做为牵连,整一部网剧显得更轻松。
2.《高考》这部剧选取了深具代表性的不同社会的横断面,记录了个人故事、观照社会的热点,从多个侧面走近并记录2014年的高考,为我们留下了这个时代意味深长的社会现实记忆。
高考1997电视剧?
创作背景
央视4套(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是中国第一档国史节目,以“为国家留史,为民族留记,为人物立传”为宗旨,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
这档历史纪录类节目有许多创新亮点:一批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在节目中担任主讲人,倾情讲述历史故事;先进的虚拟技术,带领观众穿越回历史场景;逼真的三维动画制作技术,还原历史关键细节;节目还深入挖掘出许多珍贵史料,展示不为人知的历史……多种视觉元素的融合,先进的后期制作技术,《国家记忆》将打破历史纪录片沉闷单一的色调,带领观众触摸有温度的历史。
2017年是“文革”后恢复高考40周年。“国家记忆”精心打造的五集系列访谈节目《高考1977》已于12月4—8日晚8点首播(次日上午9点重播),解开40年前恢复高考的往事秘密。
人生第一次赏析?
网络纪录片《人生第一次》,豆瓣评分高达9.0分。该片抓住人生中12个重大节点,围绕出生、上学、长大、上班、结婚、退休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第一次”,组成连环画式的生命剪影,讲述普通生活的点点滴滴,拍出了中国人的“一生图鉴”。
纪录片中的第三期,在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高考制度下,诗歌成为了偏远山区漭水中学的必修课。有人问校长:无益于升学率,为什么还要教诗歌?校长说: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
如何评价CCTV9纪录片《高考》?
谈谈自己的想法,个人意见,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完整地看完了六集,谈一谈对于片子的看法。它从教育这个主题切入,比较好的展现出了目前中国社会的一个特点:多层次化。不从其它角度说这个纪录片,从内容来说,选取的还是比较全面的。第一、二集毛坦厂,中国教育比较有代表性的缩影,比较广泛的基层+复读(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第三集讲在上海长大的民工二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万千故事的缩影。第四集回归更极端的基层,贫困地区的县一中,代表广大贫困农村地区。第五集讲出国留学潮,代表了中国蓬勃发展的大城市(一、二线、发达地区)中的中产阶级第六集是三个校长自己对于教育的主张,也看到了我们国家现在基础教育(高中阶段)的多样性。这样一来,泱泱大中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就都涵盖到了。当然,这里说的是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尾随高考指挥棒,所以高中教育基本上在很大程度可以代表基础教育。我们既看到在基层,绝大多数同学与家庭为了一本、二本而奋斗;也看到了人大附中国际班的同学目标耶鲁大学,最终花落西北(Northwestern);我们看到贫困山区的刘洋洋的叔叔为了凑她上大学的学费、生活(一万多块钱)费东奔西走,也看到了赴美留学(本科)的同学四年花费150万,所谓的节省是不去旅游、不添置新衣服。既看到很多地方应试教育的主旋律,也看到北大附中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改革。这便是真实的中国,一个多层次,多次元、甚至可以说是多空间的一个国家。中国,虽然是一个国家,但其中却蕴含着太多个世界。按照我们的行政级别来说,国、省、地级市、县、乡镇、村,这六个级别,每一个级别基本上都至少可以形成一个次元。甚至可以做更加细致的分化,就拿一二线城市来说就还可以至少细分为四个小层次(超一线的京沪,一线的广深,准一线的杭州、天津、重庆、成都,其余的二线城市)。不同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一个直接的反应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差异。我们的人民由一个个家庭组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子女的教育是一件大事,家庭在其上必然要花费相当大的经历。经济发达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在教育上可以进行的投资也就比较高,而越落后的地区,可支配收入越少,在教育上也就拿不出太多盈余去投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纪录片高考影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纪录片高考影评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