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台湾绿营节目搞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台湾绿营节目搞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曾国蕃为什么毁誉参半?
感谢提问,题主应该问的是曾国藩。曾国藩是近代历史上比较有争议的人物,推崇他的人说他晚清第一重臣,儒家最后一个忠实信徒;贬低他的人说他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杀人无数。曾国藩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一 誉满天下
之所以誉满天下,曾国藩主要的功绩是镇压天平天国起义,几乎以一己之力挽大清不倒;领导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向西方大规模学习技术的序幕。其实现代人推崇曾国藩更看重的是曾国藩的自律自省,克己节欲,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儒家的要求,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曾国藩家书》中,这也是现代人认可曾国藩最重要的地方。
二 谤满天下
曾国藩被人诟病的地方主要有三点。首先是镇压天平天国起义中存在滥杀无辜、屠城等多种残酷行为,集中体现在围攻南京时期;其次是处理天津教案时偏袒外国人,引起天下共讨,最后一点是曾国藩建立的湘军模式直接引发了民国初期的军阀混战,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人不是神,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曾国藩毁誉参半,主要是每个人看待历史的角度、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看到的事实就不一样,得出的结论当然就会天壤之别了。
我们现在学习曾国藩主要是学习他的那种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精神,《曾国藩家书》确实值得一读,至于他的行事方法那就需要与时俱进了。这也是我学习历史的一点思路。
欢迎批评指正。
对于任何人的评价都可以毁誉参半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2.每个人所处的角度不一样,代表的利益不一样
3.曾国藩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更是大不相同,导致价值观也有很大的差异,夏虫语冰、不可同日而语
客观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做到实事求是,用辩证的思维分析必然是有功有过的
曾国藩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村落里出来的秀才,最终还是登上了晚清朝廷的政治舞台,这是非常辉煌的人生。但是谁能想到,少时的他,只不过是一个“蠢笨”的孩子。
他自幼读书就是用的笨方法,基本上是如果不读懂前一句话,他是绝对不会读下面的诗句,一篇简短的文章可能要这样被他读上几十遍,才可以自己真正的理解,不,应该说是勉强的背下来,甚至还出现了一个很好笑的趣事,就是有个小偷想要到他家来偷点东西,但是发现大晚上的,曾国藩迟迟不睡觉,所以小偷就没有办法下去翻箱倒柜偷东西,所以就只能躲在房梁之上,想等待他上床睡觉,但是等了实在是忍不住了,他还是在读那一篇文章当他当上了翰林之后,更是把这种呆板生活的方式带到了工作里了,就比如说,他为了见到军机大臣穆彰阿一面,他可是天天写诗文送给军机大臣,一连被拒绝了十三次,但是他还不死心,还一直送,最终穆彰阿被他的这种持之以恒给感动了;其实说这样的做事态度是呆板,其实更不如说是“尚拙”的哲学,即为不投机取巧,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做事。
这样“尚拙”的哲学更是在他打仗里发挥的淋漓尽致,他打仗从未使用过什么锦囊妙计,就是一味的采取“结硬塞,打呆仗”,每天就是不断地筑起城墙,挖通沟壑,大量的筹备火炮,坚决不会主动带军进攻,这样的态度反倒不像来打仗的,闲庭散步一般,把太平军搞得是人心惶惶,不知道他到底打的是什么主意,士气也被磨得没有了,于是他再开始一举攻下城池,最终仅凭四场胜仗就扫平了太平天国的祸患。
曾国藩深深的明白“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的道理,他从不走捷径,扎实彻底,坚定不移的走自己所信奉的真理,最终超过同时代的所有那些比他”聪明的人“。
这是后世赞叹他的做人克己尚拙,主要还是他之前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实在是情非得已杀害了不少的人,所以就有人斥责他杀人太多,还有就是1870年的“天津教案“事件,所以就有是非不分的人说他是卖国贼,但是他却没有为自己申辩过只言片语。
其实我觉得人性的复杂程度不应该仅仅是用一段话就囊括那个人的一生,就用好人坏人的标签来看待那个人的所作所为,不能以一件事就论是非对错,更不可因为他杀的人的多少就一定认为是坏人,是不折不扣的狂魔,这是非常的低级和幼稚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台湾绿营节目搞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台湾绿营节目搞笑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