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原千草封面番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原千草封面番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在我国“北大荒”指的是哪里?
从地理上讲,狭义上的北大荒就是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黑龙江嫩江流域和黑龙江谷地,约为五万多平方公里的荒原冻土带,跨度从北纬44°10′到50°20′,东经123°40′到134°40′,这一地区因为长期荒芜无人垦耕而被称为“北大荒”。
当然这是您在很多搜索查询里可以轻松找到的答案。但在黑龙江人自己的理解里,在黑龙江垦区的行政管理范围内,北大荒基本上相当于“黑龙江垦区”,黑龙江垦区位于东经123°40′-134°40′和北纬40°10′-50°21′之间,总面积8.4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2%,分布在12个地市的69个县区。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与松花江流域第二大转弯合围区域,即松嫩平原、小兴安岭南麓和三江平原。主要垦区集中在北安、宝泉岭、红兴隆、牡丹江、九三、建三江这几个农管局管辖的农场。
涛哥在北大荒,看了楼上几个答友把经纬度都说的那么清楚,我就不重复了。
北大荒,泛指黑龙江大部分地区,主要是松嫩平原,这里虽然物产丰富,土地肥沃,但大中华从前并不缺少,也顾及不了这个边远地方,把这个地方看成蛮夷之地,导致衰弱时候割让太多肥沃的黑土地给予列强,中国最早的铁路在此,最早的繁荣地域在北大荒,但不是代表国家的强盛,而是弱肉强食的割据。建国后,国家的经济百废待兴,急需大量建设物质,黑龙江,(包括东北其他两省),在支援建设国家,抗美援朝,等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到了上世纪6.7十年代,大庆开发了我国最大的油田(目前依然是),还有大批知识青年相应国家的号召,上山下乡,更掀起一场对东北革命性的改变。
还有,'北大荒'只是当年大批黄河流域的难民闯关东时代对黑龙江的一个说法,就是地广人稀,蛮夷之地,尚未开发罢了,但这黑土地,养育了多少困苦的国人啊!在今天,当年所说的北大荒,早已经变成'北大仓'了,有酒为证。
周总理当年说的茅台风格的酒,
还有他老人家说的国家掌上明珠的钢企
说不算,看现实,现在,这里依然是全国最大的粮仓,是中国最大的产油大省,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最大的木材产地……还用说辣么多吗😊?
就是说,当年的'北大荒'早已是'北大仓'了,我们期待,在国家重振东北经济浪潮到来之际,你会来'北大荒'创业吗😊?你会来的,欢迎你🙏
1958年王震将军带十万转业官兵在荒原上开垦的土地均称北大荒,集中体现在三江平原地带,后称生产建设兵团,现称部认番号农场,并不是所有东三省的所有荒地都称北大荒,在1956年还有一部分老铁道兵先进入这个地区,而57年还有一部分地富反坏右送到这里,后来就地新生了,主要以转业官兵为主,因是临近边境,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入这个地区的,开发北大荒当年的老兵吃了很多苦,退休金却很低,为了稳定官兵王震在河北,山东,等地59年又招大批女支边青年,也有少部分男的,都是国家企业工人,本人参加工作就和这些老同志同吃同住,松嫩不是北大荒。
在我国“北大荒”指的是哪里?
“北大荒”,现在泛指北大荒集团总公司,前身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下辖北大荒集团、九三集团、北大荒物流公司、北大荒米业集团等以及一百一十几个农牧场和16个上市分公司,曾经有人说北大荒集团的股票是中国最大的蓝筹股。那么以前的“北大荒”是那呢?
以前的“北大荒”,是指黑龙江大小兴安岭一带、嫩江平原、三江平原等这些苦寒之地,荒无人烟、遍布森林、沼泽的不适合当时的人类生存、开发的地方。直到王震将军带领着十万转业官兵以及几十万的下乡知青用了几十年的努力才达到了现在的规模。可以说,“北大荒”是用那些前辈额的血汗铺垫出来的。
目前,北大荒下辖8个管理局,西四局:北安、九三、绥化、哈尔滨;东四局:建三江、宝泉岭、红兴隆、牡丹江。以经济的角度来说,东四局的发展比西四局要好,尤其以建三江为例,在中国地图上,是没有建三江的。但是在2018年国庆前夕迎接了习大大的检阅和考察。建三江的地理情况占优势,平原居多,除了勤得利、八五九、胜利有些山之外,全部都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以机械力量来说,现在以“北大荒”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主要带头力量,在全国是最大马力保有的两个集团;也是中国重要的生产基地,八五九农场机关大楼前的广场有个中国地图,上面一个明显的红点标注八五九。生产的粮食,全国人民能平分一斤。 现在的北大荒应该是综合性的企业,改革了吗。农垦总局没了,变成北大荒集团总公司了,下边的农场也换牌子了,叫做分公司了,走企业化的路子了。
即便现在,北大荒的自然环境也是比较恶劣的。和新疆生产兵团有一拼。古时候搭配犯人的两江就是指黑龙江和新疆。您见过大雪封门吗?您见过冬天五分钟耳朵冻起泡吗?来吧。来北大荒经历下。 这就是北大荒。
北大荒是建国之初对于辽宁以北的东北大平原的称呼
在建国之初,由于东北地区毗邻苏联方便接受苏联援助,于是新中国将东北定位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而工业的发展是离不开农业。
东北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其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土、黑龙江沿江平原的土地都十分肥沃。但由于清代不允许汉人进入东北,所以上述地区直到建国之初开发程度都还很低,基本上都是一片荒草,处于十分原始的状态,因此被当时前来支援建设的各级工作者称之为“北大荒”。
在建国之初,辽宁地区的辽河平原开发程度已经比较高了。北大荒主要是指黑龙江南部和吉林西部的松嫩平原,以及黑龙江东部的三江平原。
经过几年的开发,曾经的“北大荒”彻底变成了“北大仓”。如今东北地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商品粮基地。
2017年单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粮食产量就达到了9700万吨,占到全国粮食产量的近1/6,是俄罗斯粮食总产量的近一半!
而由于黑吉两省的人口并不很多,大约共计6500万人,所以这么多粮食大多外销到全国各地。像是北京、天津在内的整个华北地区所吃的大米基本全部都是东北运来的,由此可见北大仓对中国的重要性。
(东北平原的黑土沃野千里)
《亮剑》中李云龙的二师和李粟的五师同属华野,为何军装颜色制式都不同?
李云龙的二师和李粟的五师同属于华野,为什么衣服不一样?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下面,我发现大v们的回答集中在两点上,都认为李云龙二师和李粟的五师分属于不同的战斗序列,所以衣服不一样。一种观点认为,李云龙二师和李粟的五师分属于新四军两部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两个师分属于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两部,所以服装不同。
这两种说法都有可能,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首先说第一种说法,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衣服一样吗?我这里没有资料,但我可以推测一二。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区中最发达的地方,就是华中野战军的苏皖军区和山东野战军的山东军区,说不好谁更有钱谁更穷。所以,这两个支部队因为经济状况不同而导致军装制式不同,可能性很小。
再者说,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都隶属于新四军编制下面,存在时间并不长,到1947年2月,双方就合兵一处,合称为“华东野战军”了。这时候距离淮海战役还有一年半不到两年时间。李云龙和李粟的服装,不可能因为那几个月时间的番号不同有太大差别。
第二种说法也不对,如果有人认为李云龙是中野李粟是华野,那就是大错特错。李云龙自己说过,他是中原突围跟着皮定均将军到苏皖的。皮定均的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改编为华东独立旅,早就加入了华野体系。更重要的是,李云龙离开的中原军区,是新四军第五师发展而来,和后来的刘邓大军半毛钱关系也没有。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中野的武器装备和服装,比起华野来说差的太多太多。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可是大别山早已被白崇禧桂系打造成反共基地。刘邓不仅没有建立稳固根据地,还损失了近一半人马,丢了所有的重武器。如此困难的中原野战军,连被服厂都没有,只好把白布发给战士们,让他们自己缝制军装,自己印染,结果出来后乱七八糟。当中野和华野在河南会师时,中野很多纵队被笑作是“花裤子”队伍。李云龙的队伍装备明显比李粟要好,不可能是中野。
所以,我认为,李云龙和李粟军装不同,主要原因在于解放军经济困难,没有条件统一服装。在战斗中,谁的缴获多,谁的军装就好。谁的缴获少,谁的军装看起来就破旧一些。
更重要的是,国军总是利用不同服装区分嫡系和杂牌,中央拨款多,就是黄军装,没拨款或拨款少,就是绿军装。汤恩伯抗战后期当了“中原王”,嫡系就是中央军的服装,杂牌就是草绿色军装。更重要的是,国军还经历多次整编和换装,每次换装,都只能换装一部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原千草封面番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原千草封面番号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