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场唯与老人番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大场唯与老人番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二八淞沪抗战对后来淞沪会战双方决策有什么影响?
简单介绍一下一二八抗战。
起因是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扶持清废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控制满蒙的行为严重破坏了亚太平衡。为了转移国际视线,日本人遂于欧美列强在亚太最大的利益集散地——上海制造事端。
上海是中国政治、经济命脉所在地,突然遭到日军攻击,驻防上海的中国军队第19路军奋起抵抗。南京国民政府也发出号召全国军队为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起抵抗日本侵略的声明。国民政府军委会也将全国划分为四个防卫区,委员长蒋介石也将所属最精锐陆军第87、88师和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合编为第五军,紧急增援上海,同时调集5个师向上海方向运动。
自19世纪70年代就对于日本一忍再忍的中国人,现在开始变得强硬起来。
于是,中日双方十几万大军在上海这个远东国际大都市展开了14年抗战中第一次正规军对正规军的大规模较量。十里洋场,瞬间硝烟滚滚。
狂妄的日本人不仅遇上了50年以来中国军队最强硬的抵抗,而且遇上了最为担忧的国际干涉。
和东三省不同,欧美列强对华投资的半数以上都在上海。面对中日上海冲突愈演愈烈,列强们就不能坐视不管了。事变第八天,以美英为首,代表国际联盟以国联会员国领土完整被侵害为由公开谴责日本。
近代以来,欧美列强因侵占中国发生内讧就以主角色出面调停的行为,对中国人民的伤害比之明火执仗血流成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自满清以来至20世纪初的历届国内政府在应对列强侵略的问题上一再寄希望于国际调停和所谓的国际道义,但无论是调停和道义,都没有使中国摆脱任何苦难!
果然,欧美一出手,南京国民政府立即做出积极响应。5月25日,中日双方在上海英国领事馆签署《上海停战协定》。将上海一分为三,由欧美、日本、中国共同管理,但是不允许中国在上海驻军,相反日本则可以。
5年后的淞沪会战,国民政府开辟华东战场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为了将战火引入国际范围,引起国际社会的干预。而第一批进入上海的中国军队居然是化装成便衣进入。相比之下,日本人却在此驻扎了海军陆战队的5000名士兵,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同时还驻泊于黄浦江和上海外海。在陆海空火力配合下顽强抵抗中国军队的进攻,力保上海不失只到国内援军抵达。而国民政府则仍然对国联调停寄很大希望,一再干预前线战事。致使投入绝对优势兵力兵器的中国军队在半个月内依然不能解决上海之敌,失掉战机,引发了更大规模的血腥之战。
从国军方面来说,一二八淞沪抗战的主要影响就是,国军提前做了准备,防备日军突然袭击,并提前悄悄勘察地形,选择阵地,并构筑工事,又将当时国军最精锐的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和三十六师配置在苏州、无锡一带,随时可以奔赴上海参战。此外,还在从长江口到杭州湾的江阴、常熟到乍浦一线构筑了永备国防工事,作为第二线阵地,准备在第一线阵地持久抵抗,消耗敌人之后,退到第二线阵地再进行抵抗。在南京城外的东南方向,也构筑了大量国防工事,预备在南京外围与日军进行决战。
不过,当战争真正到来的时候,并没有按照预订的计划执行。七七事变之后,京沪沿线就已经进入战备状态,按照当时的计划,要用八十七和八十八两个师在上海扫荡,将上海的日军全歼,使日军失去从吴淞口登陆增援的前沿阵地。但从八月九日开始下达动员令,到八月十一日就已经进入战场,并发生了虹桥事件,打响了淞沪会战的第一枪,当天晚上张治中也发布了总攻击命令,但很快南京就来了电话,要求暂缓发动攻击,等待国际调处。十四日等了一天,没动作,到十五日又展开攻击,猛攻了一天,没有多大进展,到了十六、十七两天,又停下来了,到十八日,又开始攻击。这时候,日军第一批增援部队已经上来了,再攻击就比较难了。
大家都说,国军在淞沪会战中是添油战术,其实日军方面也是添油战术。一开始双方主要在庙行、蕴藻浜、罗店到浏河之线对峙,浦东方面没有大的战事。日军不断通过吴淞口码头增援,国军则主要通过上海到南京的铁路增援,双方都是在逐步增兵,也都是在苦战。不过,随着日军不断增兵,战线基本上稳定下来了,到八月二十二日之后,国军就基本上只能被动防御了,态势很不利,蕴藻浜的阵地多次出现被日军突破的情况。不过这时候国军士气还比较高,所以阵地失守后,往往能在夜间通过反击夺回来。
但这时候对国军更加不利的局面在于,京沪战场能够投入作战的二百多架飞机,很快就被日本空军全部消灭了,之后日军飞机在淞沪战场就完全没有对手了,可以随意进行侦查、低空扫射,对国军造成极大威胁。而且,日军飞机能够沿着京沪铁路线往返进行侦查和扫射、轰炸,到九月中旬以后,国军在京沪线上的兵力投送也出现了问题,部队到无锡、苏州一带后只能停下来,到夜间日军飞机无法出动的时候才能向前输送。还有炮火的问题,国军的炮少,尤其是步兵平射炮很少,面对日军战车毫无办法,只能被动挨打。
到后来,日军形成规律,每天早上升起系留气球进行观察,发现国军炮兵阵地后,呼叫飞机进行轰炸,或者发现国军阵地后方有部队正在集结,准备投入战场,也呼叫飞机进行轰炸和扫射。桂军刚到战场,一个团在蕴藻浜阵地后方的竹林里正在集结,准备团长讲话后开始攻击,被日军发现后,呼叫飞机进行轰炸和低空扫射,当场伤亡过半,失去了战斗力。国军的跑少,炮弹也不足,当时能够投入的实际上只有一个两个炮兵团,而且被以营为单位分割开来使用,不敢集中。因为集中了,一旦被日军侦查发现,就会用飞机轰炸。
双方打到十月下旬后,态势对国军越来越不利,国军统帅部已经准备将部队退往第二线阵地继续抵抗,但白崇禧认为桂军战斗力强,马上就可以到达前线,六个师的兵力投入进入,可以在蕴藻浜一线反击日军,一举扭转淞沪战场的敌我态势。等到桂军上来后,果然发动了一次反击,但是因为事先准备不足,缺乏炮兵支援,又不了解日军作战习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只凭着战士的抗日热情和士气,密集冲锋,最后都变成了日军的活靶子。当时其他国军一流部队基本上都能抵抗一个星期,而桂军上去只有两天,就全部垮下来了。
更加糟糕的是,一二八淞沪抗战最终是在国军处于不利态势的时候,由国际调停结束了战争,所以淞沪会战发生后,国军统帅部始终对国际调停抱有幻想。一开始国军完全处于优势的时候,因为等候国际调停,已经耽误了攻击时间,给日军留出了增援时间。到十月下旬国军已经无法支持后,不得已退到苏州河以南,这时候部队的建制还在,指挥体系也还没有完全被打乱,完全可以有计划的退到第二线的国防工事,依托工事进行持久抵抗,消耗敌人。但国军统帅部这时候却又把希望寄托在国际调停上,认为九国公约马上就要开会了,国军应该继续坚持。所以,本来应该撤退的十月底,又没有撤退,错过了最佳撤退时间。
就在这个时候,日军从金山卫登陆,包抄国军后路,到十一月八日,淞沪战场的国军全线崩溃,本来可以有计划、有组织、交替掩护的撤退,变成了大溃败,数十万大军完全被打乱了,失去了建制,军长找不到师长,师长找不到旅长,旅长找不到团长,官长找不到士兵,整个全部都被打乱了。原本还要求各部队退入锡澄线、吴福线的国防工事继续抵抗,但因为部队这时候已经完全乱了,国防工事的钥匙都在当地的地方保长手中,部队到了工事,也无法打开,只能践踏而过,一气撤退到了南京外围,让国军耗费重金打造的永备国防工事没有发挥一分钱的作用。
淞沪战场地形狭窄,北边是长江口,南边是杭州湾,国军都无力以炮火进行控制和封锁,所以淞沪战场本身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会战,这是当时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的。而且,淞沪地区时冲积形成的滩涂,地下水很浅。国军将领回忆中都提到,淞沪会战时部队挖战壕,挖到一米,就已经有水了,战士们战斗时几乎半个身子都泡在水里,时间一长就受不了。但因为有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国际调停的经验,所以国军统帅部始终将希望寄托在国际调停上,导致该进攻的时候犹豫不决,该撤退的时候又不坚决,都失去了最佳时机,将几十万国军精锐白白葬送在了淞沪战场。
反观日军,虽然一直被认为战术死板,而且在淞沪会战中也同样是用添油战术,但日军的表现却要好得多,并不死板,反而很灵活。战争开始不久,就夺取了制空权,之后的作战中,将制空权和自己的炮火优势发挥到了极限,对国军各部队造成了巨大损失。当发现沿长江进攻比较困难的时候,日军马上转而寻找在杭州湾进行登陆的机会,而这时候国军的指挥却出现了重大问题,因为兵力不足,将原本在乍浦一带驻守的炮兵调到了上海战场,让国军在杭州湾轻松登陆成功,包抄了国军后路,几乎差点将在淞沪地区的国军包围全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场唯与老人番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场唯与老人番号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