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番号250链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番号250链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发生过哪些造成重大损失的事故?
论数历史上的事故,无论从造成的损失来看,或者是事故后的影响来说,没有比“切尔诺贝利”事件更为严重的了。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发生
事故发生在美苏“冷战时期”,当时苏联的核工业已经赶超美国,并在苏联境内大量运用于民用技术中,然而随着“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发生,一切都停顿了下来。
1986年4月26日临晨1点23分,位于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普里皮亚季附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四发电机组发生了爆炸,核反应堆全部炸毁,更严重的是,大量的放射性物质随着大爆炸泄露出来,直接导致31人当场死亡,200多人受辐射伤害严重。
爆炸发生以后,尽管苏联当局对方圆三十公里内的十一万居民进行了紧急疏散,但在以后的十五年内,仍然有将近八万人死于放射性辐射。而还有多达十余万人饱受辐射带来的病痛折磨。
此次事故给不仅给苏联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更是间接推动了苏联的解体,可谓是代价最为昂贵的事故。
当时苏联官方反应迟缓,国际社会得到的有限信息是:反应堆发生火灾,并没有爆炸。在事故发生48小时后,苏联才开始着手疏散周围村庄的民众,但此时空气中的辐射量已经超过正常值得百倍之多,这使得许多人在撤离前实际上已经吸入了致命的空气。
这次的事故造成的辐射尘荡漾在东欧地区,甚至在法国都能测试出空气中的辐射离子,这使得当时国际社会的舆论对苏联很不利。欧洲各个国家纷纷出台了强制性的食物限制的法令,以避免辐射通过食物进入人家们身体内。苏联共和国内,乌克兰在所难免的成为最大的受害人,他们一共有250万人因此患病,其中有47万人是儿童。
在经济上,苏联的直接损失就高达120亿卢布,事故善后工作需要60亿卢布,而电力和农业生产也直接损失40亿卢布,光是清理费用就高达20亿卢布甚至更多。在当时的汇率换算成美元,没有六百亿美元是下不来的,这对于苏联孱弱的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环境上,核辐射对大自然生态破坏是致命的。其中动物变异,消亡,无法培育后代等等,这些情况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对植物而言,数万亩的良田被毁于一旦,其他植物发生了较大的变异,这种情况也许要等六百年才能完全消除。
在政治上,苏维埃联盟共和国由于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孤立,陷入了孤军奋战的状态中,加盟共和国如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是受事故影响最大的国家,而苏联政府又没有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为后来的解体埋下伏笔。当然“切尔诺贝利”事故推动了苏联的解体,并不是主要原因,之所以现在有人将这次事故视作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这来源于戈尔巴乔夫的甩锅洗地,在这里就不多作讲解了。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历史记载的人类发生所有事故中,没有一个事故比“切尔诺贝利”事故造成了损失更大,影响更广,它甚至成为苏联这样一个超级大国解体的隐患,可见其事故之严重,确实是其他事故无法比拟的。
14年前的广德空难,让我军一次损失34位顶尖电子专家,这不是重大损失,而是极其重大的损失!
众所周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对我国实行武器禁运,并阻挠其他国家销售,致使我国某些军工领域的技术一直处于真空状态,比如预警机技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我国在60年曾自行研制过空警-1,后来因为缺乏先进的机载雷达、载机平台过于陈旧等原因下马;90年代还曾想引起以色列的“费尔康”,又在美国的阻挠下被迫取消。
当然,也不是没人肯卖,俄罗斯就曾向我国推销A50预警机,但是受“费尔康事件”的影响,我国政府认为不能受制于人,最好还是自行研制预警机,这才有了后面的“一号工程”。最终,该工程研制出了空警200以及空警2000预警机,我要说的这个事故,就发生在空警200的第二架原型机上。
广德6.3空难
2006年6月3日13点30分,合肥肥东军用机场,2架军机腾空而起,准备执行装备测试任务。谁也没想到,下午16点左右,飞机会在广德上空突发意外。据目击者称,2架飞机低空飞进广德上空,并伴随有异常声响,可能发生了爆炸。飞行员显然极力在挽救,但飞机短暂抬头没多久,就一头栽到了山上,随后再次剧烈爆炸。
空难发生后,广德县政府以及当地官兵,立即组织了大规模救援。遗憾的是,失事的这架空警-200飞机,上面40人全部遇难。这40人中,除了5名机组人员和1名通讯员之外,余下34位都是军机研发的顶尖电子专家,其中还有2位少将级别的高工。
飞机失事的原因,听说是除冰系统出现了故障以及超载,而这起空难成了我军历史上最严重的空难,使我军在该领域的研发倒退了10年,造成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是无法用金钱予以衡量的。
更多历史秘闻,欢迎关注:圆桌派,每天三分钟,涨点历史新知识!
1987年5月6日,发生在东北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的特大森林火灾,给国家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之所以说这次特大森林火灾是事故,是因为火灾的起因完全是林业工人违规操作引起的。
1987年5月6日,西林吉林场工人汪全峰使用机器进行割灌作业。
机器存在轻微漏油现象,汪全峰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随手把抽剩的烟头丢进草丛,引燃了被汽油浸透的枯草。
大火迅速引燃了油性十足的松树,形成最难扑灭的树冠火。汪全峰惊慌失措,逃离现场,错失了救火的最佳时机。
林场的其他工人发现火警,积极行动,经过整整一夜的扑救,终于扑灭了现场所有的明火。辛苦一夜的工人们疲惫的倒在地上,这时林场突然刮起七八级大风,一些角落中没有被扑灭的暗火死灰复燃,借住风力,大火失去控制,瞬间已成燎原之势。
短短两个小时内,周围的图强林场,阿尔木林场,塔河林场,都被卷入大火中。
如何评价长门级战列舰?
长门级航速26节,大改后航速下降到25节左右,比起新锐舰而言不算高速,否则也不可能出现“金刚跑断腿,长门港中睡”的情况,与传统的老大七相比,长门级的综合水平是最强的,水中弹刚好针对纳尔逊薄弱的水下防护,26节的高速可轻松甩开科罗拉多23节,纳尔逊21节的龟速,实用性最强。长门贯彻落实重点防护战略,大改后长门重点加强了弹药库主炮塔的防卫,但其薄弱点却在动力舱,与新锐舰相比,长门明显强于新锐的条约舰,乔治五(应该是个大七都比他强),比俾斯麦的受创下作战能力理论上要强(俾斯麦号称20几分钟被罗德尼加乔治五废了武功----炮塔全毁,正牌战列舰应该比大型袭击舰在战列线上挨揍条件下反击能力保持的要好),与俾斯麦,北卡,南达,前卫,黎塞留,维内托有抗衡的资本(不敌,但至少可以重创对手),比起依阿华差距有点大,缅力一战,不求结果,比起大和差距更大,自求多福吧。
长门级战列舰算是日本第一型拥有日本血统的纯国产战列舰。摆脱了英式战列舰的设计,是日本师夷长技后的产物,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日本国力的象征和骄傲。不过在二战中的表现却十分平凡,不但毫无建树,而且还在自家港内自爆了一艘,最后一艘还被拉去核试验。
长门级是日本在引进并吃透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的技术后在扶桑、伊势级战列舰的国产化产物,最早在1919年便开始研制,摆脱了英式三角桅杆的样式,首次采用了7根桅杆设计上层建筑,并开启了日本“违章建筑”的先河。在设计之初它就是世界上排水量最大、主炮口径最大、航速最高的战列舰。可以说是集当时日本的最高技术的成果。
由于一出生就赶上了华盛顿海军条约,所以2号舰还是日本努力争取的(甚至用上了小学生捐款的幌子),差点就流产了。就这样日本的2艘长门级战列舰,美国3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英国2艘纳尔逊级战列舰成为了当时世界海军的7个大佬,俗称“BIG7”。不过由于二战已经是航母的天下,而且日本战列舰不到最后时刻又不能出动,所以最后没油了只能呆在港内投降。最后被拉到比基尼环礁进行核爆实验。
作为条约战舰之二的长门号、陆奥号在二战爆发之前一直都是日本海军的象征,它基本是金刚级战列舰的升级版本,而金刚级四艘战舰又是英国“狮”级战列舰的出口型,因此说长门级是很老旧的设计了,日本在大和号之前的造舰能力被有意夸大了,至少长门级战列舰的设计中规中矩、稳中求胜,它配备8门410mm主炮和140mm口径的副炮,相比之下其他的条约型战列舰仅仅配备406mm主炮(16英寸),可见在火力上日本是占有优势的。
但是条约型战列舰BIG7都是速度超慢的军舰,长门经过两次现代化改装之后航速仅有26节,并不适合伴随航母作战,这还是得益于照搬金刚级战列舰动力舱设计的结果,采用传统舰炮布置得长门级具有很大改装升级的空间,因此在航速上领跑各国条约战列舰,相比之下英国的纳尔逊级仅能跑出21.5节的慢速,还好“马来海战”、“印度洋海战”英国都没有派出纳尔逊级,否则火力和速度都处于劣势的纳尔逊肯定完败。
而长门级的主要对手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两者对比长门更是占尽了优势。科罗拉多的下水航速仅有21节,后续改造之后也没有太大提高,在速度上排在条约战列舰之后;8门主炮也是406mm副炮还不如纳尔逊级仅有127mm,最重要的是它的续航能力仅有9700海里,巡航太平洋都有些吃力,日本海军在西太平洋占据绝对优势。因此长门级战列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日本人的守护神。
不过长门的成功也将日本海军错误的装备思想发展到不可收拾,大和级战列舰就是踩着长门的成功上马的,而后来证明战列舰是斗不过航母的,假如长门级不是那么成功、日本凭借战列舰的巨舰大炮不能获得太平洋上的优势,日本就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航母的发展当中,历史也会进一步改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番号250链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番号250链接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