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绝对不能系列番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绝对不能系列番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皖南事变 撤离路线?
皖南新四军当时设想的撤退方案有三个。第一个是直接北上,从铜陵、繁昌渡过长江,这是国民党给指定的撤退路线,当然国民党也把这一路线通报了日军,日军做了堵截的准备;第二个是先东进到苏南再北上,这一条路途较远,需要长距离穿过国民党统治区,有一定风险;第三个就是先南下,再东进,尔后北上。国民党最为敏感的就是南下,已经把七个师呈口袋形围在南边,摆好了把新四军往江北赶的阵势,如果南下就正好钻入敌顽的口袋。
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最终新四军军部做出的决策恰恰是国民党最为敏感的南下,悲剧随之开始。
1941年1月4日晚10点左右,新四军全军三路纵队冒雨由泾县云岭地区南下,计划绕道茂林、三溪、旌德、宁国、郎溪到溧阳后,从镇江渡江北上。
新四军选择南下皖南事变前,皖南新四军各部北移有三条路线可以选择。
这就是向东、向南和向北:向北是由云岭、萧村、北贡里、土塘等皖南新四军各部驻地向北,经铜陵、繁昌之间的渡过长江至江北无为一带。这条路线基本上是敌占区。
向东是由我军驻地向东开拔,由苏南北渡,其具体路线是,从驻地经泾县的马头镇、宣城县的杨柳铺、孙家埠、毕家桥、郎溪、梅渚镇、南渡镇至篑桥、水西地区,然后进入苏南之敌占区,从镇江附近渡江。这条路线所经之地是敌、顽的交错防区。
向南是皖南新四军最后所选择的路线,这就是从驻地向南开拔,经茂林、三溪、旌德、沿天目山脚附近的宁国、郎溪,绕道苏南的溧阳,然后待机北渡。这条路线所经过的地区,不仅行程最远,而且全是国民党军队的防区,沿途有国民党驻军的几个师。新四军最终所选择的路线是向南的路线。从皖南事变事后的结果来看,新四军所选择的北上路线与北上时间是最坏的。在新四军北移的问题上,新四军所选择的路线是一条绝路,结局是皖南部队的全军覆没,试想,即使选择向东、向北的北移路线,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如此了,因为已经不可能有比这更差的结果了。也有人认为是在对向东、向北和向南路线作出比较后作出的在当时看来是最佳选择的路线。
战争的时候,是否知道敌人的番号,有什么意义?
1941年9月的第二次长沙会战打响之前,日寇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几玩了个花招,命令本部最精锐的第6师团大张旗鼓进攻国军大云山阵地。而这个故意暴露的番号让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产生了严重误判,直接影响了这次会战的进程和结果,进而关系到数万名抗日官兵的生死,可见战场上掌握敌人“番号”的重要性。
为了隐蔽战役企图,同时拔除进攻时的后顾之忧,阿南惟几首先动用第6师团扫荡九战区前哨阵地大云山。这是位于岳阳境内东南方向,一座海拔1000多米的道教名山,是南岳衡山的余脉。大云山驻军居高临下,与新墙河防线的国军互为依托,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1941年9月7日,第6师团长神田正种中将在大雨中下达了攻击命令,驻守大云山的粤军第4军张德能师和黔军、滇军各一个团叫苦不迭,急电长沙长官部增援。此时10万日军已在新墙河北开始战役集结,其实无论怎么对行动进行保密,这么大规模的部队调动也是掩饰不住的。
在作战中了解对方的番号,实际上是一个基本的情报工作之一,这个情况往往是用作为一个情报参考价值,也许谈不上有多么重要,往往是其他工作之中,顺便加入的一项,但是不能被视为无什么用处,每一支部队都拥有自己的番号,通过调查敌方的番号,可以掌握一些情况,比如;兵力调动,部置变化等等,比如:当敌军的一个番号,在某一点被发现,随后又出现另一个区域,那么可以推断可能敌人进行了什么样的兵力调动等,从一些小的细节当中去推测敌人的行动。
不断的番号变化等等实际上往往会展示一些相当的有价值情报,也因此在军事调动当中,往往使用假番号等方式来欺骗对手,这属于一种很常规的做法,不是什么意外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绝对不能系列番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绝对不能系列番号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