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可爱双马尾番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可爱双马尾番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海军诞生于哪个省?
要说是历史上的话,那就得往前数了,起码大家都知道的,三国时吴国可就已经发现了台湾岛,而且赤壁之战时吴国有水师,曹操也收编了刘表的水师,而且打架打成了千古绝唱,看来好像大家都有海军了已经。
因为有了吴国发现了台湾,我们就不能说那时的水师只能在江河里打转,人家是下过海的,称得上海军了。
那三国时的水师是不是最早的呢,咱们再往前看,翻看《左传》,其中有一段记载,说的是:吴国的夫差曾经联合鲁国攻打齐国,夫差安排吴国水师,从长江出发沿黄海奔袭齐国,这也是下了海的啊。虽然没有在大海里交战,但能从江南一直跑到山东半岛,这也算大海远航了吧。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只海军是在2500年前的吴国就诞生了。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凯风,无授权禁转
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海军因为历史太久远,其实并不可考了,但我们人民军队的第一支海军还是可以考证的。
刘公岛曾经是北洋海军的基地,抗战时期由成为伪海军重要基地。随着抗战局势日益好转,伪海军思想也开始动摇。1944年,八路军在各战区已经率先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山东地区八路军已经开始频频出击。
刘公岛上伪海军官兵从内心深处是痛恨日寇和铁杆汉奸的,他们都萌生起义反正的念头。于是在练兵营卫兵队少尉队长郑道济带头,上士班长连城、毕昆山、李仁德、刘国璋等人协助下,600多官兵着手准备起义。
经过一段时间密谋筹备,他们将起义时间选在1944年11月5日,因为这一天是星期日,每到星期天,刘公岛上的日军和伪军高官们都是会乘船离岛到威海休假探亲的,所以正好下手。
这一天上午7时,连城和毕昆山就来到港口,观察日军和伪军官出岛人数。日伪军官一走,郑道济便和起义骨干一起召集全体官兵集合,正式宣布起义。
郑道济郑重说道:“弟兄们,中央军(伪军眼中八路军也是中央军)已经快要打到威海了,咱们这种受日本人欺压的耻辱日子也该到头了,咱们要做回中国人,用咱们手中的枪杆子消灭日本鬼子和铁杆汉奸,为这么多年死在日本鬼子手里的父老乡亲报仇!”
百度汇总得到的信息,供参考:
1.历史上第一支海军:春秋时期诞生在常州附近江南一带的吴国水师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诞生于福建马尾
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支海军:诞生于江苏泰州
祝祖国越来越兴盛,海军越来越强大!
有关中国海军史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海军,通常指的是近现代意义的西式海军,以这个作为定义的话,中国的海军诞生于19世纪中叶之后,具体根据衡量的标准不一,又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一、第一支西式的海军舰队诞生于福建
(停泊在马江上的“轮船”部队军舰)
中国第一支西式的海军舰队诞生在福建省的福州马尾。1866年,清政府批准在福州马尾建设大规模的海防机构船政,随着船政建造的近代化军舰日益增多,1870年9月2日清政府批准以船政所造军舰编练成军,番号为“轮船”,俗称船政水师,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舰队。
二、第一支带有海军番号的部队诞生于天津
(1894年5月,集结在大连湾的北洋海军军舰)
《亮剑》中,李云龙嫌弃的“边区造造”手榴弹的真实质量如何?
抗战时期,我军武器装备极为低劣。缺乏火炮等重武器,迫击炮都很少。手榴弹一炸一大片,就成为我军步兵火力的重要支撑。很多人连枪都没有,一人就发两个手榴弹就上了战场!
当时我军装备的手榴弹,有国统区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也有自己兵工厂生产的。也就是传说中的边区造。也有极少量缴获的日寇手榴弹。
日寇的手榴弹,
使用的是优质的军用炸药,还装填了很多钢珠。手榴弹爆炸之后,弹片和钢珠极速飞溅,杀伤力极强。
国军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是仿制德国的木柄手榴弹,使用军用炸药。皮薄馅大,威力十足。
我军自己生产的手榴弹,
很多都是使用黑火药,威力根本无法与军用炸药相比。战士使用的时候,经常是手榴弹一炸,把弹壳炸成了两半。而不是炸出很多弹片。
由于威力太小,大家都不太喜欢用这样的手榴弹。
但是没办法,条件实在太艰苦。
抗战,真的不容易。说是艰苦卓绝,一点也不过分。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抗战初期,八路军缺枪少弹,有些士兵甚至还用着最原始的大刀长矛,所以我军的武器来源主要都得靠战场缴获,当时我军处于二战区战斗序列,国府也给予了我军大量军饷和物资,然好景不长,到了抗战中后期,八路军的人数越来越多,老蒋也掀起了一次次反共高潮,我军靠缴获获得武器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只有自力更生。
我军早在挺进山西时,就建立了大量的边区武器维修所,用于制造弹药和维修损坏的武器,后来这些维修所都发展成了边区兵工厂,与其说它们是兵工厂,还不如说是小作坊,因为它们只能生产一些土地雷、手榴弹和劣质弹药,维修一些步枪和迫击炮等轻型武器。至于其生产的手榴弹的威力,比起日军的手雷可就差远了。
这种手榴弹的爆炸力不是很强,爆炸之后只有两三片弹片飞出,日军的手雷一炸都有四五十片,这样一对比简直令人心酸。当时边区兵工厂材料缺乏,手榴弹弹头居然是拿各种金属混合烧制冷却而成,然后再填上一些古人发明的黑火药,安上木制手柄,一个手榴弹就做成了。虽然这种边区造的手榴弹质量和威力不怎么样,但是整个抗战期间我军的数十个兵工厂总计生产了四百多万颗,由此可见边区造手榴弹的重要性。
李云龙打心里就瞧不起这些边区造的手榴弹,但是总比没有强,而且这种手榴弹很容易受潮,还好李云龙打山崎大队的时候不是下雨天,不然那三千多颗手榴弹扔过去,根本就响不了。
别看李云龙为了几箱边区造手榴弹跟兵工厂厂长唠唠叨叨了两个小时,但早期的边区造手榴弹确实不咋好使,一炸两半的情况很多见。最扯的是,有时候战斗人员拉了引线还没扔出去,手榴弹就可能爆炸。
可就是这样,《亮剑》里的李云龙还是不依不饶地“死磨”兵工厂厂长,让他多给自己几箱边区造手榴弹,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那时候八路军弹药紧缺,边区造手榴弹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也不算高,是当时除了大刀红缨枪之外唯一能自给自足的“武器”。
李云龙的想法很简单,边区造手榴弹虽说不好用,但战士们可以多用几个啊……一个不灵,就多扔几个,总能炸翻几个日伪军。于是,《亮剑》中出现了挖坑道,下“手榴弹雨”对付山崎大队的战法,结果量变真的导致了质变……
后来,随着技术、材料、经验的提升,边区造手榴弹的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到1944年河北和山东解放区已经开始量产锻破片凹槽的新型手榴弹,李云龙所说“一炸两半的破玩意”已经成了历史。
老李口称的“边区造手榴弹”有时候表现真的不够给力,炸成两半的事儿有,炸开一条裂缝的常用的事,没炸开也停当呲烟花了,也有。抗战之前的中国国民政府曾经批量购买过德国M24系列的长柄手榴弹,在国内战争中被大量运用,杀伤力较大,于是在汉阳、济南、山西、巩县各地的国军兵工厂,纷纷推出仿制版,在抗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德国M24系列在老家德国于1924年定型,它的外壳是采用薄脆钢板冲压成型,里面填充的是TNT炸药,属于靠爆炸冲击波和少量弹片造成杀伤的进攻型手榴弹,但也可以加装刻有预制破片槽的铸铁弹套,变成靠大量散碎弹片造成杀伤的防御型手榴弹。由于德国M24系列独特的木柄长把,使得它的空中运行轨迹既远又稳定,给对手带来很大麻烦。
国军兵工厂仿制的德国M24系列手榴弹,水平则良莠不齐,山西、济南兵工厂采用的即是铸铁外壳和黑色火药,八路军的兵工厂前期由于缺乏设备、技术、原料和经验,所仿制出来的成品也大量使用黑火药和铸铁,即便这样也是前线部队的宝贝。随着八路军兵员数量的不断扩大,八路军军级的正规兵工厂产量跟不上实战需要,各级边区兵工厂也就地取材,开展土法制造手榴弹的进程。
简易模具制造而成的铸铁式手榴弹,比起冲压钢板,设备投入这方面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敌人来扫荡了抱上模具就可以撤退,即便丢了也可以重新制作一套,但这种制作工艺就决定了弹壁厚薄不均,再加上黑色火药的局限性,使得文章开头时描述的那一幕幕成为现实——这种“边区造”手榴弹老是炸不响,炸响了往往杀伤力也不大。
到了后期,八路军兵工厂在旅德华人的帮助下,偷师掌握了钢制弹体的生产技术,在许多归国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在火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制造出了硫酸,在此基础上研发出多款烈性炸药。根据地不缺煤矿和铁矿等能源材料,这也是稳定生产的一大保障,打这时候开始,小日本的苦头就来了。
根据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使用了3000万颗以上的手榴弹,其中八路军及其下属部队使用了800万颗,侵华战争中日本军人的伤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就得拜中国生产的手榴弹所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可爱双马尾番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可爱双马尾番号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