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双马尾番号,双马尾日本动漫人物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日本双马尾番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日本双马尾番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全军覆没,为何北洋水师见死不救?有关中国近代海军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日本双马尾番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日本双马尾番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全军覆没,为何北洋水师见死不救?

有关中国近代海军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日本双马尾番号,双马尾日本动漫人物

1884年8月23日,船政舰队主力(再再重复强调一下,这支舰队的番号是“轮船”,也可以称为船政水师、船政舰队,但不能叫作福建水师)在马尾罗星塔附近江面被法国海军东京支队军舰袭击,导致几乎全军覆没。

北洋水师为什么战中没有支援?

这场史称马江海战的战役,从爆发到结束只经过了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算北洋水师得知了海战爆发,并且得到了清政府南援的命令,也来不及飞到马尾去救援船政舰队,所以根本谈不上见死不救,因为北洋水师得知马江之战的消息时,船政轮船已经覆灭了,如何才能起死回生?

或者会问,为什么马江之战之前,看到中法局势紧张,北洋水师为什么在战前没有去支援?

马江之战的爆发,实际上是个非常搞的事件,可以说是能够完全避免的事情。起因是因为中法两国就越南问题此前达成协定,约定中国从越南北部撤回军队,但是由于联系手段落后,当法国军队大摇大摆按期去接管原来属于清军的防区时,当地的清军根本还没有接到让出防区的命令,结果干脆设了个埋伏圈,把毫无防备的法军痛揍了一顿,史称观音桥事变。

事发后,法国认为清王朝撕毁和平条约,蓄意生事;清王朝内的主战派则藉此认为法国军队软弱可欺,变得更为强势。当时法国政府的目的在于让清王朝重新回到外交谈判桌上,就观音桥事件赔偿损失,同时继续执行此前已经订立的和平条约内容,而这时的清王朝就显得对外交谈判有些三心二意,法国于是威胁,如果届期不进行和谈,就攻打船政、台湾基隆等要地。

之后清政府内部在和、战策略上分歧不一,结果就祭起了“拖”字诀,不战、不和,就是不表态,由此导致前线的主管官员无所适从。

北洋水师属于清王朝国家的武装力量,就算看到船政轮船实力不济,也需要有清王朝的明令才能去增援。当时帮办福建海防事务大臣张佩纶曾经申请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南下增援,可是清王朝对局势的判断不清,没有意识到法国的威胁可能会成真,仍然认为法国是外强中干,以至于只是命令南北洋大臣,如果法国袭击福建的话,再临时增援:“现在该省尚无紧信,如果法逞强开衅,李鸿章、曾国荃如能拨船缀法舰牵制,使其不敢深入,即著临时设法援应。”所以北洋水师、南洋水师都无从事前增援福建。

北洋舰队基本属于私人舰队,仪式感过重,舰队结构、概念过时、落后;主官设置单一,主官的战士素质低下,没有战争奢望和国家信仰,亚洲第一仪仗舰队才名符其时,所以灰飞烟灭,成为同行大笑之料其时只是时间问题。更为可怕地是,败北之战险将敌人误作是英帝国舰队,也就是说,很多北洋将士牺牲之时还有不知强敌是谁的可能。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这几个方面:

一、其实要看军队建设历史背景,具体本人没做过深入研究,但是对过往历史做过对比思考,无外乎一个重要原因“私兵制”,比如:中国古代一直到抗日战争以前的诸侯、列国、军阀、民族地方甚至改土归留的土司都有一个共同点,拥兵自重且军费都是自给自足,兵员也是同族同乡成军,只听命于自己的长官,长官意识决定军队属性,长官为匪,全军就匪气十足,长官变节,全军就跟着叛逃。严格来说只有建国后在毛主席军事思想指引下对军官任用的调动管理,对兵员征兵打乱分配,才改变为国家军队,但是不够彻底。

二、清时期军队组织构成决定了同一个国家的军队其实不是一支军队,这多支军队甚至大多数不能算是大清国国家军队,隶属不同所以不能互相协作,不能互相支援,更不能统一行动。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为啥名称都不统一,一个叫北洋水师,一个却叫福建水师,就因为他们是大清国内的两支海军,没有统一的军事领导和指挥机关,在军事斗争的紧要关头甚至都不能互相通气,即使支援都可以说是帮忙。

这样分析,题主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根本原因就一个“私兵制”。

哪里有什么海战,明明两国已经宣战,福建水师的主管官员竟然会允许法国海军进入军港补充休整,,同时撤出陆地炮台的士兵,海军战舰人员撤离熄火下⚓。然后大家都知道了,法官还军备补充好煤和淡水之后打固定靶把福建水师和马尾造船厂,海军学堂一锅炖了。嗯嗯,这个人是不是汉奸。他就是大汉奸李二先生的女婿,女汉奸张爱玲的爷爷。

说见死不救,怕是有一些有失妥当!毕竟当时北洋水师确实是派了战舰到了福建水师那里!但是呢,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这派出去增援的两艘北洋水师的战舰又再一次被调回到了北方!

为什么呢?有人会说北洋水师实力不是挺强的嘛,尤其是定远,镇远,当时号称亚洲第一战舰,但问题就是这两艘战舰当时还没有买回来北洋水师这个时候的战斗力,甚至还不如福建水师!

由于没有远航的大型战舰,所以如果你真的要派遣北洋水师所有的战舰到福建水师去增援,你首先得面临一个特别的问题,就是战舰太小,受不了风浪的颠簸,它很容易出事情,你这万一在中途翻了两艘船。那可真的是出大事儿了!

当时中法因为观音桥事变出现紧张态势!国际上面一直都在盯着中国和法国之间到底会接下来怎么演变,(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此时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成为大新闻。你的战舰在自家的海域翻了,这是什么样的事情?不战自溃,这已经算得上是好话了,你这军队没有士气,你打这一仗,肯定就是怎么打怎么输!

因此,当时北洋水师只能够派那种有远距离航行的大船去增援福建水师,也就是派了两艘过去!这个报告还是当时朝廷内部审核了之后一致同意之后得到的一个结果,也是朝廷亲自下达的命令!

但是很快派遣到福建水师里面的两艘北洋水师的战舰就被重新拉回到了北方,加入到了北洋舰队的行列里面。为什么?

其实大家去看一下中国近代史,我们就会发现,北京这个城市作为国都,它很容易出现一个战略纵深,防御不足这样的问题。一旦列强占据海军优势,畅通无阻进入渤海,然后在大沽口登录,那么对于北京来讲,这简直就是一场灭顶之灾!

所以当时北洋水师还有天津大沽口炮台!都是为了满足北京这个战略纵深不足这样一个问题而修建的!简单来说,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被调往福建,水师让当时的北方满清政权感觉十分不安!你说海洋这么大,这要是万一法国人不按常规出牌,直接打你的首都北京,那对于满清贵族来讲,他们贪生怕死,他们害怕自己出了事情,所以这个时候死道友不死贫道。他们恨不得把福建水师那几艘战舰也一起拉到北洋水师里面去!

所以紧急下令增援到福建水市里面的两艘北洋水师的战舰迅速北上!就在这种情况之下,中法海战爆发前后不到20分钟,这20分钟的时间,就算是北洋水师接到了指令,第一时间增援过去。也来不及赶到战场了!

多种因素,导致了接下来,北洋水师很难增援福建水师!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造的子弹和日军造的差在哪?

抗日初期八路军抗战条件十分艰难,子弹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缴获的弹药。另一种是自力更生的“边区造”或者“老乡造”。

而边区造和日军造的子弹质量差远了。

就以三八大盖的6.5*50mmSR有坂弹举个例子。

日军的6.5*50mmSR有坂弹的弹壳使用比较优质的黄铜(类似于H37)做工较好,表面光洁,而八路军打扫战场时会将品相还可以的6.5*50mmSR弹壳捡回去复装,先是去除弹壳底部底火,然后安装八路军土造的底火。

八路军的底火一般都是简单冲压出来的铜帽,(有时候就干脆修复日军使用过的底火)在里面加上氯磷混合物作为底火药,安装在弹壳上。

而发射药来源更杂,黑火药,土造无烟药,甚至其他子弹发射药。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不是流行这么几句歌谣吗““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没有吃、没有穿,敌人给我们送上前。”这是在抗战年间支撑着先辈们的的游击队之歌。当时我军物资缺乏而且技术层次严重缺失,从开始的抗战初期,我军的工业水平是非常差的,自己造的武器基本上就那么几样,步枪、手榴弹、土地雷,大刀等。我们的水平跟国军的海外援助不一样,武器资源是极其的匮乏,基本都是靠缴获。

但是在战争中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军在战场上的命中率比日军的低很多,瞄准了打不中的现象常有发生,这也让我们的战士非常奇怪,为什么人家日军就能击中,而我们为什么打不中呢?后来检查了一下枪械也没有问题。后来经过研究才发现原来的子弹的问题。

这些战士们用的子弹都是来自于边区,而这种打偏的子弹都不是全新的子弹,是所谓的“二手”子弹,就是捡回来的弹壳进行再填装弹药,从而导致了子弹打跑偏的效果,除了弹壳是旧的,子弹弹头也存在很多不足的,边区制造的子弹弹头都是用铁给打磨出来的,铁含的杂质比较多,打磨手法也比较粗糙,弹头重量掌握不好,而且弹头跟弹壳的密封性也存在缝隙不足,所以会造成射击出去的子弹会有很大的偏差。

而日军的制造的子弹都是全新的,铜制子弹壳加上高质量的弹头,密封性性好,射程远而且精度也是非常高的,这主要还是区别于日本为了这次战争所做的准备,日本在二战前政府就动员全国力量把优质的钢铁和材料都分配给了三菱重工,从他的军舰制造和飞机制造就能看出他的工业基础雄厚.

工业基础雄厚的日本自然制造的枪械子弹也不差,但是唯独日本产的“王八盒子”这款枪是真的丢人了,被评为二战中搞笑枪械排行前三,美军称用这把枪自杀都困难,八路军战士都嫌弃的枪(题外话)。

抗战期间,边区为了解决武器问题,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厂,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展开生产,其中子弹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子弹的生产难度很大,边区的兵工厂开始只能复装子弹,就是利用回收的旧蛋壳,将其中完好的弹壳清理干净,加以修复,重新装上底火,装填发射药,最后安装弹头。复装子弹的制造工艺相对简单,边区兵工厂在反复完善工艺以后,1941年军工局三厂就复装子弹20多万发,而兵工第一厂43年时每月可复装子弹10万多发。

除了复装子弹,各根据地兵工厂也致力于研究如何制造全新的子弹,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弹壳。制造弹壳的主要材料是黄铜,但是由于日军和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封锁,兵工厂当时无法从外面购买到黄铜,只有从各地乡村收购杂铜和含有大量锌的铜钱。

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将收来的杂铜和铜钱利用反焰炉,经过一系列加工流程,终于提取出纯度很高的精铜,最后配制成黄铜。技术人员制造了各种器械,将黄铜冲压制成子弹壳。1943年以后,晋察冀军区和陕甘宁边区陆续开始制造全新的子弹,并推广到其他根据地。

与日本相比,边区的复装子弹和新子弹工艺上都要差一些,瞎火率也要更高,子弹产量更是没法比,但是边区兵工技术人员在极其艰苦和简陋的条件下,克服各种困难,生产了许多子弹,为抗日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中代表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在抗战时期,由于我们受到了严密的物质封锁,以至于没有办法像国民党军队那样,可以从国外获得武器,也可以在汉阳、巩县等比较成熟的兵工厂处生产武器。在抗战初期,边区只能通过缴获来获取武器,边区也只有一些修械所罢了。一直到抗战中后期,我们才逐渐发展出了兵工厂。

黄崖洞兵工厂

当然,这些边区的兵工厂制作出来的产品,也只能说差强人意。相比起当时的日本,我们的兵工厂有很多都只能复装子弹。要知道,别看子弹小,一颗子弹的技术含量可不低。比如说枪弹最外面那层薄薄的被甲,就需要专门的一种机器从弹头底部到弹尖慢慢地拉上一层。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差哪了?说不好听的,从弹头到底火它就没有一样不差的。但话说回来,只要能给鬼子开了瓢,咱也没那么多想法。

因为就这子弹,每个士兵子弹袋里能揣上个三五枚,这都够乐好几天得了,这意味着至少能打上一场歼灭鬼子的狙击战。

您也别信那些个抗日神剧,一个八路军战士,抱着一把三八大盖,可劲的突突,那都快赶上机关枪的节奏,从头能给射到尾,那是不可能的,每颗子弹都金贵着咧,那得数着数的打。

他有两种方式,其中一种比较直接,你把鬼子弄死了,他身上的所有东西都是你的,包括子弹,另一种就是打扫战场上散落的子弹壳,用这些个子弹壳去换边区造。

而所谓的边区造就是用这些个捡回去的子弹壳复装而成。

这复装回去的东西也不会用啥好料,取出弹壳的废底火,然后装上咱边区制造的土底火。

再省一点的,就是扣出鬼子用过的底火,清理干净,咱在装上自己调制的火药,这就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二手底火再装上去。

说真心话,这东西还真不牢靠,撞针能把他这二手底火撞着了,有几率是打不着的。

您就算是这关过了,弹壳里边的黑火药他指不定还烧不起来,一旦烧不起来,这子弹就成了一颗臭弹,打不出去的。

抗战时期,八路军的武器一般都是从哪来的?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一直面对武器弹药紧缺的问题

在抗战中我军曾经长期面临人枪比例失衡,弹药不充足的困境,也经常因为武器弹药缺乏而遭受日军欺压,这是一件十分令人心痛的事情,可以说,武器弹药一直是制约中国军民抗战的重要因素。

在1937年八路军完成改编时,120师只有四门迫击炮,三十五挺重机枪,四千支步枪,子弹276955发,当时120师有9595人,平均每个人不足30发子弹。

实际情况远比这还要困难,八路军除了武器弹药匮乏,还存在武器口径不统一,缺少重武器,就连刺刀都配不齐,根据日本一名侵华士兵的回忆录显示:“八路军,在最初所使用的武器只是锄头、棍棒等”。由此可见,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武器的匮乏程度。

很多影视作品中对八路军武器弹药的短缺也有表现,在《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就经常缺乏弹药,最严重的时候,部队人均只有四发子弹,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战斗。

然而在武器弹药紧缺的情况下,八路军编制人数却不断增加,这更加导致了对武器的需求。

那么,八路军的武器弹药一般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根据国共谈判时的协定,在进行全面抗战时,国民党应该给予八路军、新四军的武器弹药进行补充,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进行了一定的补充。

1939年八路军就曾领到国民政府220万发子弹,4万枚手榴弹,1.4万枚迫击炮弹。

1944年6月22日,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在延安对中外记者批露,我党领导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不含地方武装和群众武装) 已发展到474000人,而自抗战爆发以后,重庆政府只在头两年提供了三个师45000人部队的部分弹药补充,更没有成规模拨发枪械。因此队伍不断扩大的八路军,其武器装备只能通过生产自造、缴获敌人、收编武装而来。

其中最大的一笔武器获得来自于“山西新军”,在1939年的“12月事变”后,山西新军大部加入八路军,根据史料记载,共得:“枪95000支,轻重机枪1500挺、晋造山炮36门、迫击炮150门”。

八路军在挺进华北抗日后,虽然总部和各大军区都建立了兵工厂,但由于技术有限和材料匮乏,根据数据统计,整个抗战八年生产出来的步枪和掷弹筒等武器不过数万支(件),显然远不能满足八路军日益扩大的需要。延安曾经提出每年造枪10000支的要求,但就当时的条件来说,这一任务基本无实现的可能。

比如1940年7月定型的“八一式”马步枪,全枪重3.36公斤,口径7.9毫米,虽然性能尚可,但产量十分有限,一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前总共才生产了9000支,这简直是杯水车薪。因此在1941年前后,延安命令各兵工厂将主要精力用于翻造子弹,从而使子弹的年产量达到68万发,手榴弹月产量15000颗。

根据八路军第129师的一份抗战前四年的报表,在对日伪军和对顽军的作战中,武器缴获的数量一直大于损失,但弹药的缴获却远远跟不上战场消耗,这也是各兵工厂转变重点翻造子弹的原因,但进一步影响了武器的生产数量。

比如由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和山东抗日武装合编建立的山东军区,在八年抗战期间共缴获:步骑手枪207000支、各种炮955门、轻重机枪1106挺,炮弹16800发、子弹和手榴弹越370万粒(颗),需要指出的是,这里面缴获自伪军和顽军的数量占据很大成分。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军队在华北地区迅速溃败,留下大批散兵游勇和武器弹药,因此在抗战初期,收编地方和杂牌武装曾一度是八路军扩军的主要方式之一,当然也包括他们所携带的武器装备。比如在冀鲁豫边区,八路军的作法是将各种形式的抗日队伍先改编成脱离生产但不脱离地方的游击队,再逐步升级为正规团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日本双马尾番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日本双马尾番号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